Andreas Nordseth:“航運業的未來很有趣”
2013-12-18 16:54:17 來源: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記者:如何看待中丹海事業的未來合作?
Andreas Nordseth:首先,我非常欣賞中國與丹麥之間的合作。中丹海運協定早在1974年簽訂,明年會有一個40周年的紀念活動。除了航運方面的合作,中丹貿易方面合作可以追溯到更早,我期待這種合作在將來有更多成果。我確信未來中丹海事業合作一定會繼續深化。
目前,丹麥和中國的航運主管當局已建立定期交流機制,每年都有很好的規劃并就諸多話題交換意見。我們與IMO等國際組織有很緊密的聯系,可以說,中丹海事業合作已在一條健康的道路上發展。
記者:您之前擔任過船員、航海學院教師,到如今擔任海事官員,您如何評價過去幾十年的職業生涯,以及航運業在此期間發生的變化?
Andreas Nordseth: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好好審視過去幾十年的經驗。我的印象是,航運業在過去的發展中越來越全球化。所謂全球化,就是尋找一個既便宜又效率高的生產基地,然后尋找一個價格很貴的地方把東西賣掉,這就是我理解中的全球化。這其中,航運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。可以看到,過去二十年,航運業本身就變得更加全球化,航運企業可以向全球銀行借錢,可以到全球船廠造船,可以掛各種各樣的船旗,也可以招聘各國的船員,我認為航運業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。
當然,對于航運業最為直觀的印象就是船舶變得更大更快,如今船舶的規模尺寸是二十年前無法想象的,同時對安全、安保和環境的意識也增強很多。我記得自己服役的最后一艘船舶是集裝箱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,當時的營運效率與現在差距巨大。
全球化過程帶來很多機會,當然也有很多危機,中國和丹麥都處于全球化過程中,必須清醒意識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做什么。
記者:您認為航運市場未來有何挑戰?
Andreas Nordseth:后金融危機時期,航運企業處境較艱難,全行業面臨運價過低和運力過剩的挑戰,但是我仍然相信,航運業還是有非常強的實力,還是能夠找到新的發展道路。歷史也不斷證明,航運業有希望找到新的發展途徑,當然這條路會走得很艱難。除此,我認為航運業還面臨環境問題,業界已經將船舶能效問題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,減排也非常重要,包括船舶如何減少排放硫化物、氮化物,減少壓載水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污染,業界正在為之努力。此外,未來還會有一些“很有趣”的發展,比如說LNG等新能源產生的變化,我不太確定,但是無疑會“很有趣”。
記者:目前全球造船業基本完成東移,丹麥造船業情況如何?
Andreas Nordseth:說到造船業,很多年前有很多大型船舶是在丹麥建造的。出于成本方面的原因,丹麥在新造船方面的競爭力不夠。目前在丹麥船廠建造的船舶多是特種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,還有一些大型漁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,專業化程度很高。丹麥船廠在特種船如石油鉆井平臺(船型 船廠 買賣)建造有很大潛力,特別是在船舶改造方面,比如船舶維護、設備改造等。可以說,丹麥造船業現在將重點放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產品上,丹麥在這方面有很大潛力。
記者:當前集裝箱運輸市場非常關注P3聯盟,對此您有何看法?
Andreas Nordseth:首先,在丹麥,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有很明確的界限,所以航運企業所有的商務決策都100%由企業自身決定。當然,在所有行業中,出現這么大的聯盟,都會讓大家很擔心和警惕。對于我們而言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,丹麥是歐盟成員,必須遵守世界上最為嚴格的法律。歐盟有非常嚴格的關于競爭的法律法規,無論是歐盟的企業還是丹麥的企業,如果違反了競爭法律,是不能被接受的。因此航運企業對此必須非常謹慎,不能損害任何的自由競爭機制。
記者:歐盟前兩年一直在探討征收航運碳稅的可能性,丹麥政府對此也非常支持。目前是否因為行業低迷才暫時擱置?
Andreas Nordseth:歐盟確實在之前討論過這個問題。丹麥政府曾經建議,全球航運業應該對環境作出貢獻,但目前似乎還沒有這方面的具體計劃。很重要的一點是,歐盟必須確保所制定的法規是國際性的,這樣才能保證在統一的法律法規下,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一致。